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黃政淵
攝影記者
報導
黃政淵
30
政治經濟
攝影:黃政淵
2017-03-28
我不是社運歌手
除了在創作過程自產自製,獨立音樂強調創作者的自主意識,有時是訴說個人生活價值觀,也有時是表達態度。過去十年,在台灣許多重大的社會運動場合,時常看到獨立音樂人帶著樂器到場「聲援」,他們致力於用音樂,實踐對文化或社會的種種觀察。
在街頭之外,這些所謂的「社運樂團」也開始反思,「社運」這張標籤,對他們的創作是加分還是阻礙?又該如何讓聽眾真正從歌曲中得到感動,更參與公共事務。接下來介紹兩個樂團。「勞動服務」透過另組樂團更深入談台灣歷史與文化保存。而「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落實青年返鄉的步伐,從城市搬回農村,找尋土地與音樂的根。
第47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黃政淵
26
青年世代
攝影:黃政淵
2017-03-28
硬地裡眾聲喧嘩
今年的台灣音樂圈出現了一個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他們在三月發行第一張專輯,寫下一萬張的銷售成績,這個數字遠遠勝過時下當紅的流行藝人。尤其在實體CD市場已被網路音樂逐步取代的今日,他們的竄紅,更讓許多音樂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早在十年前,政府為了挽救瀕臨存亡的音樂市場,陸續砸下近一億元經費,補助創作樂團錄製專輯,有期待培植人才的目標,也有挽救市場危機的意味。雖然出現了像「草東沒有派對」這個打敗主流音樂市場的奇蹟,但現行的補助政策問題百出,獨立音樂仍舊在危機關頭。
第47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黃政淵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