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淵
-
70
-
77
-
782021-02-17【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602019-01-24很快就要過農曆新年了,又是除舊布新大掃除的時間。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絕大多數,那些被我們扔進回收箱的舊衣,並不是真的破損到不能再穿,它們有可能是過時退流行、穿不下、網購買錯卻沒退的商品。而這些衣服在被燒掉處理之前,都還有一線生機。
如果我們回到購物的初衷思考,確實了解自己的身形優點,精準消費,跟不合適的衣服斷捨離,讓他們進入二手市場再利用,不僅看管自己的荷包,也降低過度消費對環境的危害。或者更精準捐贈給真正有需要的對象,減少回收分類過程的資源重疊。來看幾個修正舊觀念的新做法,如何面對衣櫃裡的大麻煩。
第58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62018-07-24塑膠有便宜、可以重複利用的優勢,卻也有千年不化的缺點,怎麼減少塑膠對人類生活以及環境的危害?提高回收率、改變消費行為、以及尋找替代材料,都是一些正在努力中的做法。
就以最近的吸管禁用政策來說,大家除了熱烈討論怎麼喝珍珠奶茶外,同時也應該思考,禁用當然會挑戰既有習慣,造成一些不方便,但變通選項也不是沒有。例如除了塑膠之外,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還有竹吸管,都是已經出現並已經在使用的環保選擇。
其實國內的研發能量不小,面對限塑政策,創新的因應之道也不少。聽過用稻桿做成的塑膠嗎?這種生質塑膠不摻雜傳統石化原料,取自於大地,最後又可以回歸自然。來看看衝擊人民消費習慣的「不方便」政策下,幾種新的思考。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第55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562018-07-24上個月,環保署預告從明年七月開始,將禁止四大場所提供塑膠吸管,一下子衝擊既有消費習慣,更引起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不過早從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制使用購物塑膠袋政策就已經上路,包括納管所有材質,取消厚度限制以及新增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等。希望讓塑膠袋部分從現在每人每年使用700個,減少到400個,目標鎖定2025年再減少到100個。
另外,台灣回收政策行之有年,不過日前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包括薄塑膠與紙容器的回收,其實都是做白工,最後還是進入焚化爐,也引發關注。到底回收業者為什麼不要這些政府說可以回收的東西?而減用塑膠袋的政策,讓業者改提供免費的不織布提袋,又可能產生了哪些不環保的垃圾?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延伸閱讀 →特派員+《請問你是塑膠嗎》
第55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4
-
382017-11-06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第51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