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淵
-
382019-05-22現在是一個影像充斥的年代,不過在快速累積影像的同時,台灣許多珍貴的電影文化資產卻也正在無聲無息地消逝。
南藝大的曾吉賢老師在田野調查時,偶然尋獲十幾盤鏽鐵嚴重的片盒,原來這是台灣第一部35毫米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放映拷貝。這部曾創下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的電影膠卷,消失了一甲子後,在南藝大的師生自發性募款,進行數位修復後,重新放映。
除了南藝大的學術基地,目前國家電影中心也已完成十餘部台語與華語經典影片的數位修復,並成立了專業的「數位修復實驗室」,自主修復老電影。今年剛完成數位修復的經典國片是侯孝賢導演拍攝於1981年,由鳳飛飛主演的《風兒踢踏踩》,修復後上映,讓影迷們重溫巨星風采,大呼過癮。來看看影像修復在文化保存的意義及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第597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
302017-03-28去年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頒給了年僅34歲的年輕導演趙德胤。其實趙德胤是來自緬甸邊境的僑生,他十六歲來台念書,從為三餐煩惱求生存的異鄉人,短短六年內,他以出生地,長年內戰的滇緬異域為背景,以家庭成員販毒、挖礦、偷渡打工的真實人生為腳本。
在難以取得拍攝許可的緬甸打游擊,以接近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四部劇情片及兩部紀錄片,而後接連在威尼斯坎城等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有趣的是,來自緬甸的趙德胤說自己籌錢拍電影的方式是土法煉鋼,仿效早期台灣商人帶著一只皮箱走天下,只不過他賣的是故事是劇本。來看趙德胤,如何在艱困的台灣電影環境中,特立獨行,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488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