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書
-
632023-01-11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不過早在「地方創生」名詞還沒有出現之前, 地方創生的概念與想像,就已經在台灣不同的角落萌芽發展。
台東太麻里最南邊的多良村,有一間「向陽薪傳木工坊」,原本是一間閒置多年的小學,八八風災後,透過眾人力量催生,成了用心刻劃木藝生命的木工坊。早期以漂流木做為創作素材,提供部落族人學習木工技藝,並嘗試讓這裡成為結合木藝傳承、部落文化及社區產業的夢想基地。
除了多良,金崙更是走在地方創生觀念之前,透過兩位回到部落的年輕人,在一片荒煙蔓草中,從買地蓋民宿開始,用共好與永續的想法,改變部落的環境與觀念,翻轉金崙,讓金崙不僅成為南迴永續旅行的亮點,也吸引不少國外旅客來台灣就直奔金崙。
第7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72
-
722022-02-23大年初四,新竹一小時之內發生連續六震,兩天狂搖十二次,震得大家有點心驚;年後,東部更是每兩、三天,就有一次地震發生。
要研究地震的最新動向,都得靠地震觀測網的監測與收集資料。獨立特派員曾針對歷史上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活動斷層監測做了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繼續跟著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腳步,到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
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他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重點之一,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也特別收藏他當年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的手稿,紀念他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第73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542021-06-09我們上個月追蹤已經115週年的梅山大地震,是否會有百年再現期。今天則要帶您到恆春半島,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了解為什麼學界要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199個地震觀測站。
這199個地震觀測站分布在恆春半島,有145站最多,其他分布在小琉球、屏東平原、台東還有蘭嶼及綠島等地,構成臨時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其中蘭嶼、綠島都是以環島方式,在島上四個角落放了地震儀器,來搜集離島的地震資料。
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過去地震觀測站比較少,這199個臨時觀測站,除了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資料之外,最重要的是核三廠臨近恆春活動斷層,但是恆春斷層的型態及活動特性,過去資料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它的潛在風險。
第70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73
-
682020-05-27截至五月底,全球已經累計五百多萬武漢肺炎的確診病例。台灣因為超前部署,加上全民配合防疫,並沒有發生新的本土病例。
武漢肺炎對全球衝擊,不只改變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醫療部分,國際上也出現兩種新的做法,第一是住院的病人,如果沒那麼嚴重,可以回家,由在宅醫療接手。第二,如果是輕症個案,讓他們回家裡進行追蹤,也同樣由在宅醫療團隊照護,以減輕醫院醫護人員的負擔。
面對這波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台灣的在宅醫療團隊不只開始行動建立模式,日前也在COVID-19在宅醫療線上世界大會,把台灣居家防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
不過即使有在宅醫療接手,社區防疫才是根本。現在台灣成立「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嘉義新港鄉還率先全國成立「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來整合警政、衛生、醫療、教育、宗教等一起分工合作。
第64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