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文
-
592021-04-14台灣鳳梨從今年三月被中國禁止進口,原本農民很擔心鳳梨價格會因此崩盤,不過在海外台商大力支持下,包括日本、新加坡、韓國甚至澳洲都很積極進口台灣鳳梨,累計今年出口的鳳梨已經超過五千多噸。
不過同時,我們外銷到新加坡和澳洲的鳳梨卻陸續發生變質變色的問題,農委會盤點這一波品質不佳的鳳梨總共有166公噸,很多問題都出在冷鏈上。過去台灣鳳梨外銷95%都輸往檢疫寬鬆、通貨快速的中國,外銷到別的國家,缺乏SOP、溫控沒有做好,果品就發生問題。
不只鳳梨,台灣農產品外銷過去過度仰賴單一市場,經過鳳梨事件,我們終於正視問題。不過外銷除了產品品質,還有通路以及行銷策略等需要努力。
第69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782021-02-03台灣在今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政府祭出五大管理措施包含:赴美查廠、新增貨號、逐批查驗、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等。強調要從海關到廚房,為國人安全健康層層把關。
不過光是「清楚標示」這一項,就已經讓民眾充滿疑慮,因為目前市面上有豬標章也有豬標示,而貼了豬標章,卻又不代表只賣台灣豬,如果到賣場或市場走一遭,標章之亂,讓民眾心難安,爭議更是不斷。
目前中央雖然已經編列預算補助地方稽查人力,但以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來說,他們現有第一線稽查人力只有32人,稽查範圍包含進口商、餐飲業以及食品販售等。除了標示查核也進行抽驗,但不論地方政府再怎麼加強稽查,都不如中央從源頭管理來得確實。
如果能在海關檢驗根據貨號、部位,追蹤買賣流向,就能在大盤和中盤間做好追蹤溯源機制。但我們現在地方的稽查工作是從末端,也就是小吃店和攤商開始,要如何做好食安把關,實在令人擔憂。
第68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832020-10-07總統蔡英文在八月底宣布,明年一月起放寬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口。之前台灣只開放三十月齡以下的美牛和沒有使用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明年起,三十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以及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萊豬也可以進口到台灣。
從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後, 農委會不斷下鄉和養豬業者溝通,也再三強調未來會與衛福部合作,全力執行所有食品販賣業者都要強制標示產地來源,美豬對台灣應該影響有限。
不過台灣養豬業者不敢樂觀,而對消費者來說,也還存有很多疑慮,例如政府表示,日後不論是散裝、包裝或是餐飲業都要強制標示豬肉原產地。但就算這樣,根據現行法規,加工食品中,如果加工廠採用進口肉品,但在台灣進行主要加工,就可以標示為台灣製,很難令人安心。
不只食品標示的問題,其他包含邊境管理、進口查驗再到市場抽查。開放美豬牛政策,都需要提出更完整的配套措施。
第66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61
-
562019-02-12農曆春節剛過,台灣各界防堵非洲豬瘟不遺餘力,暫時守住返鄉以及旅客出入境人潮的高峰期。這段時間除了防疫人員、海關忙翻了之外。還有全國47隻檢疫犬也不得閒,投入機場、港口的偵測,牠們可是防疫小英雄。這些檢疫犬搭配領犬員,透過牠們靈敏的鼻子,在機場、港口間的輸送帶、推車、行李箱及手提袋間遊走,成功攔截旅客攜帶的非法豬肉製品及相關檢疫物。不過成為檢疫犬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及條件呢?
目前台灣檢疫犬以米格魯、拉不拉多跟米克斯為主,主要牠們是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愛吃、又喜歡追蹤不同的氣味,還有不錯的膽識,因而雀屏中選。目前從選種到培訓甚至繁殖,大部分是由屏科大的偵測犬訓練中心來負責執行,一隻可以上線的檢疫犬,要經過備訓犬、轉訓犬到線上犬三個不同的階段。
台灣是第五個成立檢疫犬隊的國家,目前已經有47隻檢疫犬,投入這次防陼非洲豬瘟的任務,今年預計再加入三隻新的生力軍。不過檢疫犬的養成不易,需要24小時投入人力照顧,相當辛苦。面對防疫漫漫長路,如何從資源與人力方面補足則是關鍵。
第58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602019-01-15農曆春節快到了,中國非洲豬瘟疫情,不僅沒有降溫,還繼續蔓延。台灣除了做好邊境管制之外,另一個防疫重鎮是兩岸旅客往來頻繁的金門。每年來自中國的海漂垃圾高達五百公噸,但現在從中國海漂到金門的垃圾中,一個禮拜內連續出現兩隻病死豬。一隻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現陽性,一隻雖然排除。但中國海漂的病死豬加上旅客非法攜帶的肉製品,檢驗出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金門就佔全國的三成多,也因此讓金門的風險升高。
防疫真的一刻都不能停,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的第一天,就直奔桃園機場視察非洲豬瘟的防疫措施,嚴格要求防堵漏洞。台灣經歷22年前的口蹄疫風暴之後,當時參與口蹄疫的防疫人員所剩不多,非洲豬瘟又比口蹄疫的防疫難度更高。除了限令各縣市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完成,並盡速提出演習計畫,以做好事前練兵外,學者專家也點出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防疫工作,好步步為營?
第58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532018-07-09台灣能不能從口蹄疫區除名,進入關鍵時刻,今年7月1日農委會已經宣布全國拔針,換句話說,從7月1日開始,全國的養豬戶,都不准再打口蹄疫苖。
口蹄疫可以說是台灣養豬產業重創及轉型的重大事件,民國86年,口蹄疫尚未爆發之前,台灣一年的在養頭數約1400萬頭,光外銷到日本就有600萬頭,比現在全國的在養規模還大。21年過去,現在全台只剩下539萬頭豬左右,過去的四成是外銷,現在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的豬肉則佔了一成多。
為什麼說現在是關鍵時刻,因為不打口蹄疫苗後的半年,豬隻的抗體沒了就是真正的考驗開始。如果在未來的一年內,也就是到明年6月30日為止都沒有疫情傳出,台灣在後年就可以從口蹄疫區除名,豬肉也可望恢復外銷。過去21年,台灣曾經三次拔針失敗,這次我們準備好了嗎?
現在送到拍賣市場的豬隻都要有健康聲明書,為了預防境外風險,農委會也設了三道關卡。像是在兩岸都有養豬的豬農,從中國返台要間隔一個禮拜才能進入豬場。疫區的外籍移工如果在母國有接觸畜牧場,回台也要有七天緩衝。同時排除疫區觀光客到台灣馬上進入觀光牧場,至少要隔一週,因為口蹄疫會在偶蹄動物之間傳播。另外一旦有重大疫情發生,農委會除了儲備百萬劑的疫苗,也跟日本合作,必要時緊急調派疫苗給台灣,每一個環節真的是防疫如作戰。
第55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422017-08-07台灣在民國86年3月曾經爆發口蹄疫風暴,養豬業走過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台灣的養豬產業規模只剩下過去的一半,也因為這個教訓太慘痛,許多養豬業者開始改弦更張,捨棄過去傳統養豬模式,開始執行生物安全管理計畫,避免重蹈覆轍。
台灣是島國,理論上口蹄疫應該很好根除,甚至過去二十年來,農委會喊了好幾次要拔針,也就是不再施打口蹄疫苗,不過台灣本島及離島卻總是有零星案例發生。台灣的養豬技術愈來愈先進,二十年拔一針,真有這麼難嗎?原因到底在哪裡?
今年5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過認定台灣、澎湖、馬祖為「口蹄疫施打疫苗非疫區」,明年只要連口蹄疫疫苗都不打,而且一年沒有傳出疫情,台灣就能進一步從口蹄疫疫區除名。現在還有一年的時間衝刺,許多豬農也在期待有拔針的一天,台灣做得到嗎?台灣的豬肉要重新回到國際市場可能嗎?
第50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