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AdminAdmin | 2017-06-13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請醫師到我家
最近居家醫療、在宅醫療成為一種趨勢,目的是為了翻轉病房,找回醫病關係最初的原點。台灣的在宅醫療起步較晚,現階段以照顧高齡、失能的成年人為主,小兒科還沒有受到重視。
反觀日本早在18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重症孩子,以及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需求,這幾年來大力推動小兒科在宅醫療。
雖然台灣還未跨出一大步,但是十年前已經有民間非營利組織NPO、基金會走在政府前面。他們請來剛從國外回來的呂立醫師,還有在國內一直倡議的呼吸治療師楊玲玲,開始走訪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家庭,提供協助與專業諮詢。透過他們的協助、家長全力配合,有的孩子甚至八年不曾住院。
台灣確實有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他們需要跨專業、跨領域整合的在宅醫療照護,有了專業協助之後,在家裡一樣可以把照顧水準做得很好,讓孩子可以快樂過生活。目前兒童在宅醫療醫師雖然很缺乏,但是台灣已經看到這個需求,下一步要怎麼推動?
第50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75 -
SystemAdmin | 2014-09-01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住院我不怕
有些人小時候是不是最怕警察跟醫生,記得經常因為不乖被爸爸媽媽恐嚇,說再哭,再哭就叫警察來抓人,叫醫生伯伯打針,造成兒童心理陰影。即使長大了,有的人還是很怕打針吃藥,更不要說是幼齡的孩子了。
可憐小小年紀得接受各種儀器檢查,甚至化療或者開刀,一個人得在密閉空間待四五十分鐘,人生才開始卻已經飽嚐病痛折磨,如果有人始終陪在身邊說故事做遊戲該有多好,這就是最新興的醫療輔導師,跟著孩子住院,用遊戲的方式模擬治療的情境,化解恐懼,白色冷冷的病房因此變得溫暖。我們試著拿一台小攝影機,宥宥高興的自拍起他在兒童癌症病房的一天,艱難漫長的抗癌過程,他們各個都是生命小鬥士。說台灣醫療進步,但其實都是技術上的,很少思考到病患的人權。就像child life service兒童生命服務,在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卻直到這一兩年才起步。
第363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陳民紋x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