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
AdminAdmin | 2023-06-28司法人權文字:邱惠恩攝影:鄭仲宏
性騷擾共犯結構 #MeToo
自從一位民進黨前黨工,於5月31日在臉書上發文控訴性騷擾事件後,其他政黨、不同領域的受害者也紛紛站出來,忍著傷痛、揭開性騷擾瘡疤,造就一場台版MeToo運動。
性騷擾事件遍布各個領域,在這波MeToo運動中被指控的加害者,多是有名望、地位、或者有專業學識者,令社會大眾譁然。
我們想詢問,加害者為何敢這麼做?根據調查,七成到八成的的性騷擾受害者都選擇沉默、不申訴,又是為什麼?
透過一層層探討後會發現,形成性騷擾事件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整個社會,長期以來對性與身體界線,建立起的文化與價值觀。在這個共犯結構下,恐怕沒有人是局外人。
第807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鄭仲宏x 68 -
AdminAdmin | 2022-07-06司法人權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傾聽・兒少性侵
電影《無聲》取材自台南特殊學校的集體性侵事件,校園、機構對性侵案的漠視震撼台灣社會。即使性別平等法、教師法狼師條款都已經上路,一旦有學生檢舉,校方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並啟動性平調查。
但2020年一整年,台灣還是有四百多件校園性侵案,其中加害者是學校教職員的就有38起,等於一個月就發生三件。當學校老師、教練、安置機構的守護者變成加害者,受害兒少往往因為自責,不敢說出來,成為一輩子的傷痛。
監察院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第一起大規模調查案,就是針對兒少在校園及機構遭受性侵的調查。藉由傾聽受害者的聲音,能不能補起兒少安全網的破洞?
第75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9 -
AdminAdmin | 2022-06-01司法人權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跟騷入罪
推動立法長達10年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將在2022年6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立法院法制局2021年的報告顯示,如果用跟蹤、騷擾、糾纏等關鍵字搜索警政署受理報案系統,發現每年大約會有7600件相關案件,也就是平均每天20件。
新法上路後,規範這些跟蹤騷擾案件中的8種樣態,例如不當追求、監視觀察、通訊騷擾、尾隨接近、冒用個資、妨害名譽、歧視貶抑、寄送物品等都會受到相關法令約束。
台北市警局婦幼隊協助獨立特派員模擬跟蹤騷擾案件的報案受理流程,透過模擬過程,一起解析跟蹤騷擾案件的構成要件以及所限制的行為態樣。
第752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x 65 -
AdminAdmin | 2017-08-01人物故事
光腳的愛麗絲
今年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頒布施行滿二十年,二十年來性侵通報被害人累計超過十三萬。但性侵是一個非常隱諱的話題,社會的異樣眼光加上各種壓力,使得大部分被害人不敢開口求救,因此性侵存在許多犯罪黑數。
甚至很多曾經在童年受到性創傷的受害者,隱藏這個祕密到了中年或老年,因為創傷的長年壓力,身心都出現狀況。前陣子作家林奕含輕生事件之後,許多受害者更願意說出過往經驗和傷痛,和尋求治療的管道。
勵馨基金會創立的「光腳的愛麗絲劇團」,團員們透過戲劇找到面對傷痛的勇氣。他們是如何從童年的性創傷中復原?
第507集
文字:文字:韓瑩 / 攝影:李金龍x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