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SystemAdmin | 2025-04-30科學新知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光桿菌屠蟎記
氣候的劇烈變化,讓農作物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高溫乾旱,蟲害就多;多雨潮溼,病菌就會大流行。俗稱紅蜘蛛和白蜘蛛的葉蟎,是農民最頭痛的小型害蟲之一,許多作物都能看見牠的蹤跡。化學農藥有殘留和抗藥性的問題,一直以來,農民找不到有效的防治工具。
台灣在今年發表了全球第一支對抗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從研發到技轉上市,總共歷經了21年的時間。這支微生物製劑來自一支相當特別的本土菌種,它存活於線蟲的喉嚨裡頭,在黑暗中會發出冷光,即使菌死了之後,依舊有殺蟎的功效。這支殺蟎劑的效果不但媲美化學農藥,也沒有殘留的問題,微生物製劑更是氣候變遷下的新趨勢。
第900集
x 139 -
AdminAdmin | 2024-05-01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許一個減農藥的未來
台灣的農藥使用量,在全球位居前段班。2018年農業部推動十年農藥減半,實施至今,農藥使用量不減反增。除了極端氣候導致病蟲害加劇外,農民過度用藥,也是難以減量的癥結。
草莓一直被認為是農藥使用量高的水果之一,獨立特派員走訪苗栗大湖,部分農民在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實施IPM,也就是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包含種苗監測、農藥使用、以及田間設施改良,幾年下來,農藥使用量平均可以減少4成,產量也沒有減少。不過,願意實施的農民並不多。全台作物種植面積超過72萬公頃,IPM示範推廣面積卻不到5000公頃。10年農藥風險減半的期程,已經過了6年,還看不到顯著成效。
第85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x 77 -
AdminAdmin | 2024-02-21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植物醫師出診中
台灣農藥在2022年總使用量超過9000公噸,過量以及不正確的使用,不但造成農藥殘留的問題,長期下來土地也不健康。要改善這個問題,應該從源頭管理。目前,多數農民還是仰賴農藥行的建議用藥,但是沒有經過診斷使用的農藥和肥料,可能無法對症下藥。
防檢署推動的儲備植物醫師輔導農民示範計畫,他們走入田間,診斷後開立處方,不只是對症下藥,也減少了農藥和肥料的用量。協助農民精準用藥,將專業知識帶入務農現場,廣受農會和農民的歡迎。不過,植物醫師法卻還沒有通過,一起來關心植物醫師的必要性和立法現況。
第84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x 79 -
AdminAdmin | 2022-06-01食品安全
食安迷思與社群媒體
關於食物和食安,民眾疑問不少,迷思更多。有疑慮時在網路搜尋解答或親友們透過社群媒體轉傳的訊息,得到的往往不是正確的解答。
例如我們都要喝水,煮水看來是個簡單動作,學問卻很大,網路流傳喝了加氯的水會致癌,煮開水沸騰後再煮3-5分鐘,就能讓餘氯都消失是真的嗎?還有水中如果含有重金屬,要怎麼辨識?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蔬菜上的農藥要用食鹽、小蘇打、還是臭氧機清洗去除才能確保安全?獨立特派員特別邀請化學系教授、食安學者幫我們以科學實驗,一起來瞭解如何在生活中明辨食安迷思,破解謠言。
第752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x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