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SystemAdmin | 2011-03-03教育系列報導: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攝影:鄭仲宏
沐恩頌揚牽罟記
吸毒的人很多,戒毒好困難。
一個戒毒團體開創抓魚和推輪椅來幫助戒毒,為什麼要這樣做?
近日藝人鄭進一因為吸毒被補受到各界矚目。而最近在高雄還有一個販毒案,是戒毒者利用在醫院戒毒的機會將毒品販售給其他的戒毒者,讓戒毒場所竟然變成了販毒市場。
一般人一旦染上毒癮要戒治非常不容易。常見的坐牢或是給予藥物的方法都很難根治,因為使用毒品不只是生理需要,還有更深的自我價值肯定的問題,因此心理重建在戒治毒癮的過程是相當必要的環節。在屏東有一個藥物與飲酒戒治團體他們根據心理重建的觀點,結合了中重度心智障礙團體還有地方資源發展牽罟來協助戒治輔導。牽罟是傳統漁民的捕魚方式,但是到海邊抓魚,怎麼用來發展戒治呢?
剛才看到的是設法從人與人間建立關係和自我價值的重建來協助戒治。新的戒毒方式,重視的是藉著陪伴的力量讓戒治者產生勇氣來超越自己,而不是讓身心狀態都非常脆弱的他們單獨來面對。
然而戒除毒癮還是必須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復原期。在沐恩之家院方都是採取一對一的陪伴,最早是由一位芬蘭護士她自願在這個空間,陪伴正在經歷因為毒癮發作,身體承受著巨大痛苦的勒戒者,她的不離不棄和耐性,讓很多戒治者非常感動,因為當自己好像被家人、社會放棄時,卻還有人願意陪伴他們走這段辛苦的漫漫長路。在這整個過程中,到底戒治者想法有什麼轉變?而他們現身說法的故事或許可以激勵更多人勇於走出毒品的控制。
第186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7 -
SystemAdmin | 2011-03-03教育系列報導:維護治安與偵辦刑案文字:婁雅君
鑑識拼圖
冤案常因查證有瑕疵,高水準的鑑識就變得很重要。
台灣目前鑑識科學發展如何?對刑案已經有些什麼幫助?
即使您不是警察,如果能多了解,或許也知道怎樣自保權益。
13年前,21歲的江國慶,被執行槍決,13年後,江國慶案,被認定是一樁世紀大冤案。整起案件被認為,軍方在偵辦上有重大瑕疵,除了涉嫌刑求逼供外,江國慶的自白,和現場的調查報告有許多矛盾之處。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疑點都應該要經過鑑識的過程,來還原整個犯案的經過。不過當時並沒有CSI影集,鑑識觀念也還不普及,中央警察大學的鑑識科系剛成立不久,畢業生人數也只有三屆。其實,鑑識不只是協助辦案尋找真兇,更重要的是,藉由各種跡證,還原現場與犯案過程。當科學辦案,越來越受到重視,讓所有的證據說話,類似江國慶的冤案,才能避免。
在CSI影集中,主角身兼現場調查、辦案、鑑識等多重身份,不過這樣的情況,只會在戲劇裡頭出現。現實世界裡頭,鑑識人員並沒有這麼風光,他們是一群在幕後,採證、檢驗證據,扮演協助偵辦的角色。但是隨著鑑識越來越受到重視,需要鑑識報告的案件也越來越多,鑑識人力是否足夠,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性如何,也開始受到了關注。
第18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紀岳君x 23 -
SystemAdmin | 2011-03-01人物故事系列報導: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字:婁雅君攝影:羅盛達
一位設計師在路上
走設計需要創意,年輕人常有創意,
但要當飯吃或者要得到更多舞台都不是一時衝動可以成全。
在國際間這是一條專業的路。
有夢很好,但怎麼實現?
有人覺得政府應補助他,您覺得呢?
二月18號到23號,英國倫敦正在舉行今年秋冬時裝展。來自台灣新銳設計師陳劭彥的作品參與靜態展出,這是他第三次在倫敦時裝週展出作品。對許多台灣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會很羨慕陳紹彥能夠參與國際時裝週的盛事。
不過,時裝展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動態性的走秀,費用動輒百萬元,陳劭彥參與的靜態性展出,至少也要花費40萬元,這些經費都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對很多正要嶄露頭角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需要的是伯樂的及時支持,而不是在他們靠自己打出天下後的錦上添花,這也是台灣文創法如何厚植軟實力一大挑戰。
第18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x 26 -
SystemAdmin | 2011-02-17公共安全系列報導: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攝影:周明文
緝毒高手
機場海關用狗抓毒越抓越起勁,績效來看潛力可觀,但天天用鼻子聞毒會不會很人道但不狗道?
不曉得您有沒有過從國外入境的時候,在桃園機場被緝毒犬聞來聞去的經驗呢?
為了遏止毒品走私,世界各國通常都會在關口設置緝毒犬隊協助毒品查緝,像日本和韓國,就有三成的毒品案件是由狗查獲的。
而台灣在97年也正式成立緝毒犬培訓中心,派員專程到澳洲受訓,也帶回五隻優秀的緝毒犬。從98年至今,緝毒犬隊已經協助查獲一百多公斤的毒品。究竟這些緝毒犬為什麼會聞毒品呢?記者張筱瑩、周明文帶您到緝毒犬培訓中心,一探牠們的訓練過程。
第18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5 -
SystemAdmin | 2011-02-17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新永春啟示錄
蘇花改要通車得有許多隧道,每個隧道都是一段艱辛。
一起到新永春隧道內回顧施工挑戰!
只要動工挖隧道,就牽涉到地質挑戰,全長38.4公里的蘇花改,也是打算靠隧道通車的交通工程計劃,預計要打通八座大大小小的隧道。其中,東澳隧道是蘇花改全線最關鍵的工程,還有許多難關要克服。民眾通常只希望工程能夠快快完工,但不一定知道隧道裡頭,有多少風險與麻煩需要工程人員一一克服,或許東澳隧道預定路線旁,民國八十年前後施工的北迴線新永春隧道的經驗,可以提供大家多一點理解,給東澳隧道施工團隊多一點鼓勵。
第1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5 -
-
SystemAdmin | 2011-02-17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蒙塵的月光山之道(上)
進一趟隧道要像汙染實驗室一樣痛苦,這是南部民眾通過高雄美濃月光山隧道的感受。
設計問題、通風器材、預算、行政體制......我們好多理由可以讓累積八年痛苦無法解決,這是我們要期待的政府嗎?
台灣因為地形的關係,山特別多,因此不管你是搭乘火車或開車,都有機會碰到大大小小的隧道。位於高雄市美濃區跟杉林區之間,有一座長達1670公尺的月光山隧道,從2002年通車以來,一直有民眾反映排煙不佳,讓原本應該氣定神閒的郊外之旅,反倒飽受空氣汙染之苦。
更糟的是,八八風災後,許多前往甲仙、六龜災區疏濬的砂石車、卡車,都轉由月光山隧道經過,更惡化隧道裡面的空氣,甚至到達民眾難以忍受的程度。
月光山隧道造成的困擾歷經八年難以解決,到底是甚麼原因?難道真的都沒有改善的方法,民眾得繼續這樣痛苦度日嗎?
第1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