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82014-08-25一免兩免還是三免,十二年國教亂了套,搞了半天大家還是得分分計較,還是想爭取上名校,孩子還是輕鬆不起來,但是對一些偏鄉的孩子來說,在沒有太大的壓力下反而學習快樂得多。
布袋戲的故鄉—雲林的西螺大埤,這裡還留有很傳統的廟口文化,常常搭臺演酬神戲,學校也辦起布袋戲小學堂,孩子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拿起戲偶很自然的玩起來,有的還家學淵源,爸爸媽媽就是演布袋戲的,他們拿下了全國創意布袋戲比賽的優異獎。
他們的老師陳文哲也是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接觸布袋戲,26歲開了自己的戲班子,自立門戶,因此他以過來人的經驗,認真想把這項傳統戲曲傳承給下一代,他知道布袋戲難免會被時代淘汰,但是努力在當下,他說,能留下多少就是多少。
第362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陳民紋 -
52014-06-23台灣人越來越勇於表現、實踐自我。當大環境持續低迷,薪水凍漲,許多人開始學習第二專長,發揮潛力、拿出本領拚生存,比如街頭藝人。每年五六月是街頭藝人考試旺季,一年比一年難考,以台中市來說今年就有七百組報名,唱歌跳舞耍特技,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了,評審要從中海選還真不容易,台北市競爭最激烈,過關機率低到只有一成。
有的人只為了兼差賺外快,卻也有人全心全意付出,當成個人事業經營。十年前,台北市率先以許可證審查制度管理街頭表演,到現在全台各縣市跟進,讓表演藝術遍地開花。街頭藝人讓城市變舞台、馬路變樂園,給大家帶來歡笑,也讓城市多了一處處美麗的風景。一起來看街頭藝人如何使出渾身解數賺賞金,政府如何提昇街頭表演的素質?
第35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0
-
212014-05-27越南平陽暴動,勞工闖入224家台商工廠,能拿的拿走,要不就大肆破壞,其中18家甚至被縱火,幾百名台商像逃難似的逃回台灣。其實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很多人與貨物、資金自然而然在鄰近的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國流動,哪裡有缺口就往哪裡去,來台灣打工的外勞和婚姻移民也是如此,兩者加起來已經多達八十萬,他們讓台灣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也融入了台灣的生活和文化。
在布袋戲的故鄉雲林就有一個來自印尼的媳婦珊珊,不但台語說得呱呱叫,還會演布袋戲,他們一家三口經常開著小貨車穿梭在雲嘉地區的廟口,現在珊珊已經可以一個人主演一台戲,看這位印尼珊珊和布袋戲的故事。在全球化移動下,如果大家沒有設法跨越文化之間的代溝,消弭種族間的隔閡,就很容易造成衝突。近來各國的勞工權益抬頭,民族意識也在升高,獨立特派員將持續關注這個不只在台灣,而是影響國際間的重大議題。
第34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陳民紋 -
42014-03-17在83年前1931年台灣日據時代,一支來自嘉義的嘉農棒球隊打進了日本棒球最經典的甲子園大賽,還只差一步就拿冠軍,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被拍成了《KANO》這部電影,讓大家熱血沸騰。
透過電影,觀眾重新認識這支由漢民族、日本人和原住民組成的棒球隊,從完全沒贏過一場的社團校隊,經過苦練,最終打入冠軍賽的傳奇歷程,很多人才初步認識日本甲子園大賽的意義。獨立特派員在2010年曾遠赴日本報導熱鬪甲子園這個專題,不僅實地進入甲子園球場,觀察舉辦了近百年的甲子園大賽對於日本社會深遠的影響,更深入報導近年來台灣高中生為了追求棒球夢,前進甲子園,到日本野球留學的真實故事。今天我們以特集的方式重新整理製作,帶您看看真實的甲子園。
第33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82014-03-11講起布袋戲,是伴隨很多人童年的記憶,早年台灣有兩個國寶級布袋戲大師,一個是台北的李天祿一個是雲林的黃海岱,他們都去世了,他們的子輩繼承了布袋戲班,一個維持傳統一個走向現代的霹靂布袋戲,長年下來他們都養出了很多粉絲,現在居然有粉絲自己玩出了名堂。
三年前一個叫三昧堂的團隊在嘉義首次展覽他們自創的布袋戲木偶,立刻艷驚四座;2012年底他們到北京展出也吸引許多大陸粉絲來朝聖。很難想像吧,這是七個平均年紀才三十歲的大男生的業餘集體作品,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人在工廠上班,有人教書,有人是髮型師,就因為布袋戲偶牽起了彼此的緣分,因為共同興趣與夢想,相遇之後開創了想不到的另一個人生。他們各自分工設計木偶、做衣服、做髮型頭飾、做兵器,當然還有人配口白、操偶,甚至自己寫劇本。戲偶挑起了我們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童真,回復到童年時候單純簡單的快樂,職場的不得意,生命中的波折其實都可以在動手實現幼年夢想中得到慰藉。來看看這七個大男生怎樣賦予木偶動人的靈魂!
第33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6
-
102014-02-11你知道台灣當前甚麼活動最夯嗎? 路跑!
它取代了單車,成為最火紅的全民運動。去年一整年,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路跑就有256場,算算平均兩天就有一場,逢周末假日,一天甚至有五六場同時登場,五花八門,像彩色路跑、紅酒路跑、Hello Kitty、殭屍路跑..遍地開花,吸引許多人因為好奇好玩陸續加入。
和五年前相較,路跑人口成長百分百,竄升為台灣人最愛的運動前三名,有四分之一的運動人口選擇慢跑做為平日的休閒興趣,有人甚至上了癮,每周都問人: 你要去哪路跑? 為什麼短短兩三年台灣人瘋路跑? 以舉辦場次來算,我們已躋身全球舉辦馬拉松總數前十名,以密度來算全球第一,但我們是否具備了成熟的馬拉松文化? 獨立特派員在過去半年參加了不下十場路跑活動,有最深刻的觀察和分析報導!
第33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102014-02-11一窩蜂的路跑熱潮,其中成長最快的族群就是女性跑者,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直到半世紀前,跑步仍被視為女人的禁忌,更遑論參加馬拉松比賽。
就以世界著名、歷史最悠久的波士頓馬拉松為例,從1897年創立以來,一直都是男性的競技場,直到1966年才有第一位女性偷偷闖入賽道,證明女性也能跑完馬拉松。經過五年的努力,1972年才終於開放女性參賽。
在運動行銷業者不斷以創意操作下,路跑已經從運動變成一種時尚,一場場專為女性設計的主題路跑,上萬個名額總是秒殺。到底女生愛跑步,除了好玩、揪伴參加嘉年華會,拿紀念衫、腰包這些有時尚感的限量贈品外,還有甚麼樣的動力讓他們不怕曬黑不怕苦和累?
第33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32014-01-20幾個月前屏東永達技術學院老師領不到薪水抗議,後來雖然暫時解決,但台灣面臨少子化及本地學生流失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越來越嚴重。教育部估計,105學年大一新生只有24萬7千,117學年只剩17萬不到,比起100學年減少三分之一。
招不到本地學生的學校,只得努力招收境外生,有的已經私下到對岸拜訪,或讓老師到那裡兼課,目的就在找活路,連馬總統也表示應該檢討三限六不政策,並提高陸生比例,但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
20年來台灣廣設大學,專校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科大,大學由23所增為120所,不但如此,原本的大學也競相擴增學生人數,台大就從2萬多人增加到3萬。這樣下去,當然在面臨少子化的今天會搞到有學校快撐不下去了。除了屏東永達曾積欠教師7個月薪水,高鳳技術學院更借貸700多萬無力償還,被查封校產,上百件設備被法拍。
獨立特派員在過去半年多,持續關注南部幾所大學院校,點滴記錄他們從招生、開學、開董事會、學生選課上課的狀況,有的教室早就鎖起來,因為沒人上課,有的班級只有一個人,得跟另外一班只有四個同學的併班上課,學校花了很多錢做硬體卻沒人用,老師還得發展第二專長,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誰能解決?
第33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3
-
102014-01-14這個月初博弈條款雖然在立法院初審通過,但三分之二的條文沒有達成共識,得交付朝野協商,恐怕又有得拖。對馬祖來說,軍隊已經撤得只剩三千人不到,一定得拼觀光。
與其空等博弈,不如仰仗去年十月落成的媽祖宗教文化園區來得實際一些。在台灣本島,每年三月台中大甲媽出巡吸引百萬信徒跟隨,已經名列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周邊相關活動帶來30到40億元商機。
馬祖是媽祖娘娘的靈穴,也就是當年媽祖落水後屍身漂上岸的地方。在這裡,有一座高達三十公尺的媽祖巨神像,守護著海上往來的船隻和漁民,耗資兩億四百多萬的宗教文化園區不但想一搏台灣觀光客的商機,也想爭取對岸福建的旅遊團,畢竟從馬祖北竿到最近的福建黃岐才25分鐘航程,預計今年通航後可以實現一日生活圈。
第330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張智龍 -
52013-12-30每個運動員都嚮往登上奧運的殿堂,身障選手的最高競技場則是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它往往是人類挑戰極限與看見奇蹟的地方。每個運動員都嚮往登上奧運的殿堂,身障選手的最高競技場則是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它往往是人類挑戰極限與看見奇蹟的地方。在倫敦帕運閉幕後,國內有一部紀錄片完成了,它講的就是四名台灣帕運選手的故事。
今天獨立特派員就要帶您來看看他們在生命的缺憾中怎麼填補這些傷痛和缺口,首先是健力選手姿惠和亞璇: 對於一個傷了脊椎終身得坐輪椅的人來說,世界是有限的,只因為想出國、想坐飛機,亞璇每天晚上從台中騎三輪車到彰化練健力,雖然身體的限制讓他成績起起伏伏,卻堅持十年。同樣的,姿惠在競賽的道路上遇到越來越強勁的對手,但是他們跟教練有個未來的約定。
第32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5
-
82013-12-23現在拍電影如果沒有用到3D或動畫合成,好像就落伍了,最被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首推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什麼老虎、船和榕樹都那麼真實,就是用3D精準的將實物縮小比例,後製合成少年與老虎搏鬥的場景。
3D列印最特出的就是它可以先設計,再印刷製造,這跟傳統製造業的流程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生產一定要先開模,要先做出樣品,從生產線出來的商品在還沒有鋪貨賣出前,還得放進倉庫儲存,這都是成本。3D列印不一樣,在輸出製成產品之前,它只是一個電腦檔案,不是實體商品,等到有人下單,再做也不遲,因此改變了製造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在歐美國家,3D列印的生意已經越做越大,不僅製造印表機,販售印表機,也做代印的服務,他們還結合設計美學的力量,把3D列印應用在設計領域,打造品牌商品。台灣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第327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陳宇範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