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土地環境
71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民生之必需,基礎建設學問大!
文字:婁雅君
攝影:袁宏書
2024-01-03
從埤塘到地下宮殿
2003年日本啟用了號稱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可以在水患時發揮調節洪水的功能。桃園也在今年啟用了一座耗資七億的龍山埤塘生態公園,以解決下游淹水問題,相關預算來自前瞻計畫的水與環境和地方經費。
這裡平日是散步休閒的場所,一旦遇到汛期,整個公園和底下的地下宮殿,可以貯留大約七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早期這裡是埤塘,民國45年作為魚管處養殖,一直使用到民國88年。在滯洪公園施工後,已經看不到埤塘的樣貌。早期埤塘作為農業灌溉使用,隨著都市發展,逐漸荒廢或是相繼被填平。每個時代的主流思維,左右了埤塘的命運,也決定了它未來的面貌。
第83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袁宏書
38
土地環境
攝影:黃政淵
2017-05-08
玩的權利
公園遊樂場,孩子才是主角,要怎麼讓這些孩子們真正玩得安全開心,是媽媽們的心願。有一群媽媽們,他們不只想望,更付諸行動,與政府共同修正路線。改造公園遊具的推手,來自一群媽媽組成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她們透過社交媒體集結,在孩子入睡後的深夜,在網路上分工合作,找出問題公園,蒐集國外案例,向政府建言可行的改造計畫。最近台北市出現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園遊具,都是她們默默耕耘的成果。不過媽媽們行動的終極目標,希望讓兒童為自己發聲,設計真正滿足自我需求的遊戲場。
第49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黃政淵
41
土地環境
攝影:黃政淵
2017-05-08
造公園的難題
說到磨石子溜梯、盪鞦韆、翹翹板,還有一種像大鐵球的旋轉地球儀,年紀在三四十歲的觀眾可能都還有印象,這些遊具陪伴許多人度過歡樂的童年時光。
但現在我們的下一代,玩的是塑膠溜滑梯跟搖搖馬,它們的造型大同小異,在公園及校園處處可見。很多小朋友玩了幾次就拒絕再玩,學齡階段的孩童甚至會抱怨太無聊,不夠刺激。
原來最近這幾年,政府以「安全」為由改建兒童遊戲場,取而代之卻便宜行事,採購套裝遊具,以致於從北到南,公園裡的兒童遊具都長得很像,甚至一模一樣。這樣的政策出了什麼問題?對台灣的下一代有什麼影響?
第49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黃政淵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