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人權
-
492018-10-16為了落實居住正義,讓人人都租得起房子,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雖然社會住宅本意是為了照顧最有需要的人,但以往將低收入戶集中的做法,使社會住宅常常被汙名化或視為貧民窟,要推展政策十分不容易。為了打破民眾對社宅的刻板印象,現在的社會住宅已經不單只限低收入戶,而是以多元混合居住的方式,去除標籤化。
不過,多元混合居住要怎麼分配比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年監察院提出調查發現,目前台北、新北還有桃園以及台中各地方政府所蓋的社宅都保留了5%-30%的敦親睦鄰戶給當地居民。像以台北市在今年招租的兩處公宅來說,敦親睦鄰戶的比例高達30%,加上保留給弱勢30%,以及台北市民23%,再加上青年創新及原住民等,最後只有剩下5%的戶數是留給外縣市在台北就學就業的人。在現實與理想的情況下,社會住宅該如何做最有效的運用呢?
第56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李金龍 -
562018-09-12最高法院在8月16日完成RCA案三審宣判,很多人以為RCA案就此落幕,其實不然。根據最高法院宣判結果,529位原告中,只確認262位勝訴,判賠五億多元,也就是說RCA、GE、湯姆笙等都應負賠償責任,但是卻有246名C組的原告,發回高院更審。換句話說,有一半的員工命運未卜,這對已經奮戰將近五千多個日子的RCA員工來說真的是難以接受。
RCA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工殤案,曾經是美國知名家電品牌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在台灣設廠期間,長期挖井傾倒有毒廢料,導致廠區土壤及地下水受到汙染,有一千多名員工罹患癌症。從1994年污染被揭發,到員工集體透過司法途徑討回公道,幾經波折,其間動員的公衛、職業醫學專家還有義務辯護律師人數,更創下全國紀錄。
整個官司歷時多年,有些等不及判決結果就過世的員工,由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接下官司,要堅持到司法還他們公道為止。在這漫長艱辛的訴訟過程中,唯一值得欣慰的是,RCA案中確立了「因果關係認定」、「請求權時效性」與「揭開公司面紗」三項重要原則,對未來職災或重大工傷案,可能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RCA案中最大貢獻。
第56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362018-08-06在台灣,自由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我們常忘了,台灣現在的自由,得來不易。已故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劉曉波,他的遺孀劉霞7月10日終於獲准出境經過芬蘭抵達德國。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則新聞,但對中國自由派人士來說,這裡面卻有太多中國爭取自由民主的辛酸血淚。
正在台灣參訪的中國NGO工作者寇延丁,曾經因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在北京被關押128天;前中國政法大學講師吳仁華,從中國脫逃以後出版六四真相專書。他們來觀察台灣的轉型正義,以及基層民主自治的實踐,但是他們都感到驚訝的是,台灣對李明哲被中國無理監禁的冷漠。他們呼籲大家應該繼續支持救援李明哲,希望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所經歷的苦難,不會發生在台灣人身上。
《自由行》是一部8月1日在瑞士盧卡諾影展得到國際競賽開幕片榮譽的電影。這部電影在香港、高雄和台南拍攝,是被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應亮,改編自己親身經歷的影片。被迫住在香港的應亮,和住在中國的家人,必須藉著到台灣自由行,一家人才能團聚。這部影片叫人感嘆,什麼時候香港已經不是華人世界最自由的殿堂?這個角色,是不是由台灣接手了?而台灣,真的安全嗎?
第557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李惠仁 -
51
-
442018-03-20我們曾經報導五○年代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鹿窟事件之後,接續發生玉桂嶺基地案,有17個人受害,以及瑞芳曉基地案件有25個人被波及。在這兩案42人中,被判死刑的就佔了三成,多達13人。而總結鹿窟基地、玉桂嶺基地及瑞芳曉基地三案中,有30多人被送到綠島監獄度過長短不一的歲月。
經過65年的漫長等待,這三案的受難者及家屬,106年底終於在監察院碰面了。不過人事已非,有些受難者已經過世,再也看不到轉型正義實現的那一天。不過這一場監察院的見面會,才是村民及受難者爭取平反路的開始,現在他們除了連署,希望盡快催生鹿窟事件的紀念館,也希望能在玉桂嶺案事發地點設立紀念碑,同時全面開放檔案、舉辦追思會。也希望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後,能給予受難者與家屬應有的救濟與補償。
第53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552018-02-052017年8月底,緬甸若開邦爆發了對少數民族羅興亞人的迫害,導致超過60萬的難民跨越邊境,進入孟加拉的難民營。聯合國的人權專員表示,這是有如種族滅絕的屠殺。羅興亞這個被緬甸政府剝奪公民身份的少數族群,因為長期受壓迫,許多人到處流亡、散落在東南亞國家之間,流離失所彷彿失根的浮萍。獨立特派員透過追蹤一個分散在泰國跟孟加拉的羅興亞大家族,了解這個沒有國家的民族,心中渴望回家、但卻無能為力的辛酸。
在羅興亞人逃亡至孟加拉的過程中,許多人遭到極端分子殘忍殺害,甚至還有集體性侵女性的暴行發生。不少倖存下來的羅興亞女性必須面對那些有如夢靨的回憶,讓她們在難民營中飽受創傷之苦。而這些羅興亞女性雖然暫時逃離了殺戮,但在難民營中的生活仍然相當不容易。有些人因為缺乏足夠的糧食維持生活,不得不下海賣淫,成為性工作者賺取微薄的金錢。羅興亞婦女逃到孟加拉這個陌生國度後,迎接她們的不是美好的樂園,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困難與挑戰。
第533集
文字:楊智強 / 攝影:羅盛達 -
582018-01-31一月初,為了抗議勞基法修法,以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為首的勞工團體用突擊方式占領台北車站第三月台,同時跳下月台臥軌抗爭,寫下台灣工運史上第三次臥軌抗爭的紀錄。
工運團體回顧這些年來為了爭取勞工權益抗爭的歷史,從90年代因為大量工廠外移,造成許多中高齡勞工失業,拿不到退休金與資遣費,爆發連串抗爭開始。到近年的國道收費員、華航罷工等事件,工運團體發現他們抗爭的對象不再只是單純的資方,還有更複雜的國家機器。
過去的抗爭都獲得政府回應,小有成果,但今年1月8日,即使勞團跳下月台臥軌抗爭,勞基法修法依然在立法院強勢三讀通過。勞工團體認為,這表面上是一個法案的過關,背後反映的卻是政府的拒絕溝通與強勢心態,而這樣的狀況,將嚴重壓縮未來台灣工運的倡議空間。
第530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52
-
532018-01-161997年台灣社會的反廢娼運動,位於台北市歸綏街的文萌樓是當時抗爭公娼的活動據點,不但記錄了城市變遷下的性產業歷史,更是台灣妓權運動的肇發地。2006年文萌樓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目前全台唯一與性產業和妓權相關的古蹟。
成為古蹟後,文萌樓的產權依然是私人所有,由公娼自救運動成員組織而成的日日春協會以承租的方式維護文萌樓,同時透過導覽與展示來保存性產業歷史與倡議性別議題的討論。
2011年,文萌樓易主,新屋主提出訴訟要求日日春撤出文萌樓,同時積極讓文萌樓參與都更,雙方因此展開長達六年的訴訟。2017年日日春確定敗訴,也正式撤出文萌樓。不過,日日春並未放棄。撤出文萌樓的日日春,透過哪些方式延續文萌樓的歷史意義?
第52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58
-
302018-01-01新黨發言人王炳忠等人疑似涉入陸生周泓旭共諜案,1月2日有了最新進展。台北地檢署召開偵結記者會表示,發現周泓旭案有新的犯罪事實,檢調將周泓旭隨身硬碟送交鑑識,懷疑他涉嫌利用王炳忠等人的星火T計畫等團體從事間諜活動。因此周案將依違法國安法併案給高院審理,而王炳忠等三人遭告發涉案部分,則由北檢另案偵查中。
不過去年12月19日檢調搜索王炳忠住處,是蔡英文總統上任來,政府首次以國家安全法發動大規模搜索,程序正義是否完備,引起公評。法界認為,檢警調以約談通知書、傳票、拘票,三票合一,一次亮相的做法,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另外,法務部長邱太三認為,王炳忠在搜索過程打開臉書直播,違反刑訟法245條偵查不公開的規定,法界也有不同聲音。王炳忠等人被搜索之後,對台灣法治人權產生的效應是什麼?
第526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其他 -
54
-
522017-12-26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42
-
382017-12-19《并:控制》觀察中國崛起後在言論、人權、網路、民主及思想等層面上的控制效應。不久前李明哲才剛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遭中國判刑五年,而最近中華文化總會副祕書長,也是知名文化人張鐵志,則發生被香港拒絕入境的事件。台灣很多人喜歡去香港旅遊,買張機票,週末去去就回來。其實張鐵志的情況也不稀奇,台灣的確有一批人就是去不了香港,他們沒有作奸犯科,也不是經濟罪犯,他們為什麼去不了?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也是被香港拒絕入境的其中之一。他認為可能和他正在拍攝的紀錄片「并:控制」有關。在這部片子裡面,他訪問了一些香港人,反映了九七之後,香港的變化。
《并:控制》香港篇的其中一位主角吳梓銘,原本是福建人。讀中學的時候來到香港,從此變成香港人,卻再也無法接受處處被管制的生活。九七之後,吳梓銘很不滿圖書館的禁書政策,很難想像的是,一位盲人,竟然因為四年來堅持不斷投訴,打破了圖書館禁書的限制。吳梓銘勝利的一小步,會是香港言論自由勝利的一大步嗎?現實,並不如此美好。香港,已經太多自我審查。
第524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李惠仁 -
472017-12-11這幾年因為土地重劃,許多人被迫離開安身立命的家,生命也產生巨大變化。提到搬家,不知道您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歷經兩年抗爭、四年協商的紹興社區,在今年六月與台灣大學簽下合作意向書後,居民同意先搬遷到中繼住宅,等開發案完成,再搬回開發案中的「生活實驗村」租住。
居民們也在今年十月啟動搬遷。整個紹興社區的爭議,似乎圓滿落幕。然而,對於搬家這件事,居民們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或看法?能搬到屋況更新穎、環境更良好的房子居住,居民們就一定期盼開心嗎?
歷史背景也相似的華光社區,四年前以迫遷收場,現在的華光舊址整個拆除,只剩一片寬闊的草地。當初的華光住民,有些已經去世;少部分住在中繼住宅,卻面臨不知道何時要再搬遷的難題;大部分則散落四處無法追尋。不過相較看似落幕的紹興爭議,許多華光社區的原居民到現在還沒擺脫迫遷陰影,不當得利的官司、拆屋還地的執行費用,到現在還困擾著這群人。獨立特派員尋找當初的華光人,試圖透過他們的現況,了解迫遷這件事對當事人的後續影響。
第523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鄭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