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司法人權
53
司法人權
2024-06-12
如果你問起
台灣,曾經是全世界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從1949年5月19日宣布實施一直到1992年廢除刑法100條。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期間,受難人數超過2萬人,受牽連的家屬高達20萬人。
然而,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沒有一個記憶日或紀念日,來告慰受難者,並且警惕當政者。
終於在數十個公民團體的倡議下,今年4月18日行政院正式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而關於台灣的土地傷痕與歷史記憶,詩人李敏勇也以「傷口的花,希望的樹」娓娓道出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856集
文字:
李惠仁
/ 攝影:
許中熹
49
司法人權
2024-06-12
記憶的敵人
台灣轉型正義的道路上,許多事件都值得更多省思與關注。1969年2月的「統中會案」,被逮捕的主嫌,年齡都只有二十出頭。也許大家會好奇,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為什麼要判處十五年到無期徒刑的重刑。
簡單來說,他們都擁有一大群追隨者,卻拒絕被政府收編,對獨裁者來說,難以容忍。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統中會案「首謀」許席圖被刑求到心神喪失,蔣介石還是用紅筆批示「應判處死刑」。李惠仁導演形容,在那個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時期,所有人都是籠中鳥,一旦,你想飛、你會飛,那絕對就是一種罪。
第856集
文字:
李惠仁
/ 攝影:
許中熹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