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672023-06-21國內有120萬身心障礙人口,讓不同障別團體等了好多年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草案,至今還沒有完成三讀程序。而且提出來的相關修正條文中,跟落實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也就是讓障礙者能與社區共榮共存的價值仍然有段差距。
台灣推動自立生活、支持障礙者回歸融入社區居住,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就在身權法還在修法的此刻,身心障礙者玉姐提出台灣第一宗身心障礙者個人助理訴訟,今年3月獲得勝訴。法院認定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核定給玉姐每月60小時上限的個人助理時數,無法滿足自立生活需求,因此判決新北市社會局敗訴。
訴訟過程中,玉姐的個人助理時數雖然從每個月60小時調高到100小時,但仍然和他提出的每個月744小時相距甚遠。因為夜間沒有人力協助,目前玉姐一個禮拜只有一個晚上能夠躺下來睡覺,甚至洗澡都得自費。究竟個人助理時數無法到位、人力不足的問題在哪裡?
第8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65
-
682020-07-15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一個安穩的家,但有些不那麼幸運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有著種種問題,成為失家兒,他們往往被安排進入寄養家庭安置,讓他們至少有個安全正向的成長環境。
台灣實施寄養家庭制度30多年,當初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們,已經逐漸年長,甚至到了寄養家庭家長不得高於65歲的限制,必須放棄資格。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青壯年一代大多晚婚,或正為經濟打拚,成為寄養家庭的意願偏低,使得寄養家庭戶數近年來有下降的窘境。
新北市社會局在2019年底,取消65歲的限制,讓銀髮族也能投入寄養家庭的行列。新制上路,是否能幫助更多的失家兒,又可能造成哪些疑慮?該如何解決呢?
第65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592020-07-01今年因武漢肺炎疫情,台灣很多產業都受到衝擊,其中社福團體更面臨了嚴重困境。不只缺人,找不到志工來幫忙,連平常捐助金額也少了很多。
在台灣成立已有70年歷史的家扶基金會,去年他們首次嘗試在基隆市開了第一家餐廳。為了做好料理,還特地找專業大廚拜師學藝, 雇用的都是家扶中心之前扶助的對象與單親媽媽,但沒想到才剛營運沒多久就碰上疫情,使得餐廳生意大受影響。
另外,在新北市三芝,有一間餅乾工廠,工作人員同樣也都來自弱勢家庭,創辦人羅素如原本是一位老師,希望藉由合作方式,集結大家的力量創業。協會專門開發各種營養健康的加工品,頗受好評,但現在同樣也受到疫情影響,經營相當困難。
第653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