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族群創生-小島話擺暝
每年元宵節,馬祖四鄉五島會舉行祭祀酬神的擺暝祭典,張燈揚旗、迎神繞境、設供燃燭、食福祈安,是當地人心中比過年圍爐更重要的節日。已經登錄為全台第21個國家級重要民俗的擺暝文化祭,今年在北竿塘岐村重現了睽違14年的「送狀元船海疆巡安」海祭習俗,傳承文化的努力頗有成效。
不過,距離北竿南方30公里,目前人口僅剩兩三百人的東莒島,因為受到人口外移以及國軍裁撤影響,擺暝祭儀近年遭逢傳承的困境。
在東莒,有一個在此地深耕數年,成員絕大部分由外地人組成的大浦plus計畫團隊。他們如何學習在地文化,與當地居民建立信任?如何以自身專長為島嶼帶來新的思考方向?而當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外來力量對家鄉文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帶您一塊兒來了解。
第747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
-
政治經濟攝影:黃政淵
搶救消逝中的光影
現在是一個影像充斥的年代,不過在快速累積影像的同時,台灣許多珍貴的電影文化資產卻也正在無聲無息地消逝。
南藝大的曾吉賢老師在田野調查時,偶然尋獲十幾盤鏽鐵嚴重的片盒,原來這是台灣第一部35毫米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放映拷貝。這部曾創下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的電影膠卷,消失了一甲子後,在南藝大的師生自發性募款,進行數位修復後,重新放映。
除了南藝大的學術基地,目前國家電影中心也已完成十餘部台語與華語經典影片的數位修復,並成立了專業的「數位修復實驗室」,自主修復老電影。今年剛完成數位修復的經典國片是侯孝賢導演拍攝於1981年,由鳳飛飛主演的《風兒踢踏踩》,修復後上映,讓影迷們重溫巨星風采,大呼過癮。來看看影像修復在文化保存的意義及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第597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