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住院共聘看護 行不行
-
-
-
-
-
社福弱勢攝影:袁宏書
看見伯拉罕裡的幸福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模式也不斷翻轉創新。中部的達觀部落,有個以照服員為核心的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伯拉罕在泰雅族語裡面,有烤火、互助、興旺的意思。這裡有一群人,為大甲溪及大安溪畔,需要照顧的長者建立可以社區共生的家。
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的主要推動者是林依瑩,他從台中市副市長的職務離開後,不只實際接受照服員的訓練、取得證照,2018年底開始到大甲溪、大安溪部落展開對談。他一方面到現場累積第一線照服員的實務經驗,一方面開始結合部落有意願者,共同催生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
現在這裡照顧的個案有九十幾人,他們努力實驗各種照顧模式,包括: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重症返家、高復能照顧、空間美學規劃、共生照顧。讓這裡就像部落的生活中心點,以一個社區共生的力量存在。
第6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比利時長照訓練
歐洲各國這幾年也在推動新的長照訓練方式,他們發現有一個能產生改變的力量叫做同理心,透過深度的同理體驗,來打動專業照顧者的心。在比利時的一家機構,他們做角色扮演的模擬訓練,除了讓新手醫護人員有機會實習,也讓服務已久的資深照服員回訓,由他們扮演包著尿布、不良於行的病患。重新了解原來被照顧的感受是這樣,當同理病患的心油然而生,他們提供照顧的品質也從此不同。
透過同理訓練、換位思考後,如何將訓練成果落實在實際的照護工作上?比利時一間護理之家的負責人大量將機構內的居服員、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甚至清潔人員都送去做同理體驗的再訓練。並將護理之家改為照顧生活之家,彰顯長照是以生活照顧為主,而不是急性醫療的延伸。調整核心價值,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感受,如此一來,長照場所不再是生冷的機構,而成為照服員和被照顧者的另一個家。
第550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社福弱勢攝影:羅盛達
失溫的長照
台灣推行長照多年,不斷思考如何進化,今年起政府為了提高照服員的薪水與專業形象,改變居家服務的收費方式,實施長照支付新制,從原本按時計費改以按服務項目計價,不過居家服務的訂價卻引發不少爭議。
舉例來說,如果以新制和舊制做比較,獨立特派員記者的採訪個案中,他收據上所列:協助餵食一餐130元,沐浴加洗頭325元,以及翻身拍背到陪伴服務,3個小時加起來每趟1330元。但這些服務在以前的舊制,以每小時兩百計費,只要600塊錢。
雖然政府將民眾自負額比例從原本30%調降為16%,但以前在時數內,照服員把事情做完,還會陪伴聊天,協助關節活動,現在所有事情列得清清楚楚,樣樣都要錢。以項目計價,使照顧服務變成要精打細算,政府想提高照服員的薪水與專業形象立意良好,但卻也使長照服務稍稍失去人情的溫度。
第54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