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023-11-29醫療公衛
免疫負債 風暴來襲
-
2023-05-31醫療公衛
豬瘟拔針之後
台灣已經從口蹄疫區除名,也成功擋住非洲豬瘟,目前只剩下傳統豬瘟尚未根除。豬瘟存在於台灣超過半個世紀以上,最後一個案例是在民國94年。
農委會從110年開始推動三階段撲滅豬瘟計畫,包括擴大環境與疫情監測,與產業界進行風險溝通等。今年1月1日起肉豬與種豬分階段停打豬瘟疫苗,7月1日開始全國停打豬瘟疫苗,全國531萬頭豬隻全面拔針。如果沒有再發生案例,農委會預定從113年6月開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台灣成為豬瘟非疫區國家,台灣豬肉可望進軍國際市場。
但是拔針之後,才是風險的開始,農委會將擴大疫情監控範圍,一旦有案例發生,也已經備好補償方案。加上豬瘟疫苗是國產疫苗,不必仰賴進口,台灣撲滅豬瘟計畫能不能成功,這一次相當關鍵。
第80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許中熹 -
-
醫療公衛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春節返鄉Omicron大作戰
快過農曆春節了,很多海外遊子都想返鄉跟家人、朋友團聚,不過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隨著民眾搭機返台,迅速入侵台灣社區。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個案已經超過三百例,而從桃園機場延伸到中壢聯邦銀行、西堤餐廳、校園及職場的本土個案,也已經超過五十例,目前還在繼續延燒。
國外返台的春節返鄉潮為何會帶來社區傳播?這次春節專案原本就有14+0、10+4、7+7三種方案,讓民眾選擇,基層民政、衛生及交通體系因應複雜的檢疫方式,原本就已經大動員,但還是抵擋不了Omicron傳播迅速、潛伏期短的特性。指揮中心也迅速修改檢疫政策,甚至提前開放施打第三劑疫苗,展開對抗Omicron的春節防疫大作戰。
第734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疫苗急先鋒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讓全球疫情再度升溫,為防堵Omicron變異病毒,台灣已經追加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相繼到貨,截至目前已累計到貨三千六百多萬劑。
這場世紀之疫中,對抗病毒,世界各國不只搶疫苗,另外在BNT和莫德納疫苗的冷鏈保存也是很大考驗。新冠疫苗的保存條件各有不同,除了AZ是在2-8°C可保存在一般疫苗冰箱,冷鏈不是問題。但其他像莫德納要-20°C,而BNT則是-70°C,之前台灣並沒有大規模極低溫的儲存配送經驗,這次疫情發生,也考驗台灣的醫藥冷鏈技術。
由於BNT和莫德納這種mRNA疫苗的穩定度低,需要在極低溫的冷凍下保存,一旦過程有任何溫度變化不符合標準,疫苗就會受破壞、失效。因此在過程中,從機場到物流中心,經保存 解凍 再到醫院,如何全程不斷鏈,就是一個很大挑戰。
第73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變種病毒共存之道
去年十月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現在幾乎90%的確診案例都與Delta有關。中研院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早在今年二月就已經注意,並做深度的解析。已經攀升到最高峰的Delta,究竟還會影響多久?是否持續變異?監測網也在密切觀察它的動向。
新冠肺炎2019年底流行以來,人類一直在跟變幻莫測的變種病毒作戰。世界衛生組織才在九月初,將變種的病毒株B.1.621,正式命名為「Mu」,並列入需要留意的名單中,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被WHO監控的的變種病毒株名單中,「R.1」竄出來,「R.1」 目前已經出現在37個國家,累計感染個案超過一萬例,美國就佔了五分之一。全球累計到九月底,即使打了快58億劑的疫苗,碰到變種病毒,還是只能苦苦追趕,見招拆招。
第71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疫苗的難題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變種病毒來襲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異鄉 疫鄉
全球防疫由下半場決定勝負,去年五月之前,英國政府圍堵防疫錯失機會,足足花了1243億英鎊,在處理新冠肺炎危機。
雖然上半場英國災情慘重,但是在下半場防疫策略上,英國則是領先者,不只英國首相強生親自操盤購買疫苗,英國投入相關研究與快篩,就有一百億英鎊之多。
一直今年七月初,英國十八歲以上,打過一劑的公民已達86%,打完兩劑也有64%。英國雖然每日感染人數仍在上升,不過他們相信疫苗接種率,使感染病毒的人數和重病患者住院治療人數已經脫鉤,有足夠信心可望在7月19日全面恢復後疫情社會的正常生活方式。
一起來看看英國的經驗,同時還有和台灣鄰近的韓國、越南及印度等國,他們目前施打疫苗的策略和成效又是如何?
第7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五月風暴 疫苗SOS
台灣過去一年在防疫上的成效,全球有目共睹,不過這次疫情連環爆,是否因為太過輕敵,也未能在出現破口時立即掌握先機,不只好幾個社區發生群聚感染,也讓好幾家醫院的醫護人員首當其衝。
全球防疫進入第三波之後,施打疫苗成為關鍵,現階段來說,台灣只進來30萬劑左右的AZ疫苗,全國施打率還不到總人口的1%。隨著感染源不明個案愈來愈多,加上國產疫苗最快在七月才能申請緊急授權,這段空窗期防疫怎麼調整,非常重要。
其中已經影響或未來可能威脅台灣的變異病毒株,要怎麼知己知彼,制敵在先?由中研院成立的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不只分享世界資料,並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的資料,分析120萬筆以上的病毒基因序列樣本,變異病毒主要仍是第六型。究竟有哪些變異株更具傳播力?
第69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全球解封倒數
從去年12月開始,已經有超過130幾個國家,採取疫苗防疫,但是疫苗分配,仍只集中在幾個大國。截至二月中旬,七大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等,施打的疫苗數量就占了大約45%,但這些國家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的10%。
不過二月中旬,由世界衛生組織領軍的COVAX平台,把COVID-19疫苗運抵非洲加納,讓加納成為第一個收到來自COVAX配送的國家之後,不只為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跨出歷史性的一步,更象徵全球推廣疫苗防疫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疫苗分配不均,另一個大家關切的焦點是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接種AZ、輝瑞、莫德納疫苗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包括一般副作用出現的頻率,還有嚴重過敏反應、死亡調查事件的監測資訊,提供給國人了解。有關嚴重過敏反應部分,三支疫苗發生率在百萬分之2.8至18.8之間,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為打疫苗而導致死亡的事件。
第6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決戰新冠病毒疫苗
全球武漢肺炎疫情已經進入決戰疫苗的階段,累計到二月下旬,全球已經打下超過二億劑的疫苗,占全球人口大約3%。隨著疫苗開打,單日新增的武漢病毒確診人數,已經從今年1月7日的高峰84萬多人,下降到40萬人左右,顯示疫苗策略奏效,全球疫情有逐漸減緩的趨勢。
台灣因為去年一年守得好,疫情相對單純,不過今年初歷經部桃院內群聚到社區感染之後,如何把打疫苗列為防疫策略,已經是當務之急。尤其在國際上幾支領先的疫苗持續使用後,台灣幾支候選的國產疫苗,是否可以成功通過二期臨床試驗的考驗,在年中申請緊急使用授權,也是國人所期待的。
日前指揮中心已經宣布,將向國內二家疫苗廠,各預購五百萬劑的疫苗,加上已經洽購的1981萬劑的國際疫苗。指揮中心已經列出三階段施打疫苗順序,包括醫事人員等五大類,大約99萬人左右,被列為最優先施打族群。不過有了疫苗後,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則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
第68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政治經濟攝影:袁宏書
除名之後,養豬產業下一步
台灣今年六月經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宣布,終於正式從口蹄疫區除名了。整整24年的時間,台灣養豬產業對抗口蹄疫的過程相當艱辛。
從86年3月口蹄疫疫情爆發,5月施打疫苗開始,歷經98年全面停止施打疫苗,但後來仍發生七例口蹄疫病例,拔針失敗,102年5月是台灣最後一例口蹄疫發現的時間,到108年7月台澎馬停打疫苗一年,終於到今年正式除名,這也代表台灣豬肉可以恢復外銷。
24年來台灣養豬戶及養豬數都大幅減少,如今要重返國際市場跟全球豬肉品牌競爭,台灣還有哪些不足或占有哪些優勢?台灣的養豬策略與環境是否能趕上國際變市場的變化呢?不同世代對台灣豬肉打國際品牌策略,又有哪些不同看法呢?針對台灣豬肉外銷,農委會已經訂出四年計畫,這個目標容易嗎?還是低估了?台灣豬肉要建立品牌跟國際競爭,還有哪些制度與做法需要改弦更張、大刀闊斧解決呢?
第65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抗疫160天
從去年12月31日,疾管署針對武漢回台班機登機檢疫開始,台灣歷經160天的抗疫過程。同時深入幾個關鍵時刻,例如1月21日台灣有第一個確診病例,2月3日開始實施的口罩實名制,3月份湧現的歐美返台潮所帶來的防疫壓力,4月13日零確診後的挑戰,一直到6月7日全台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
因為有過去SARS的經驗、加上資源整合、資訊透明、善用資訊科技,最重要還有民眾的配合,台灣打了一場國際稱許的抗疫戰爭。但在整個過程中,也因為一開始對疾病症狀難以掌控、居家檢疫無法落實,出現好幾次社區感染的危機,全台有10個本土個案找不到感染源。
獨立特派員團隊帶大家看台灣是如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感染危機。我們的記者也採訪了幾個確診個案的親身經驗,看看這場世紀疫情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而面對未知何時反撲的疫情,台灣對於研發疫苗及快篩試劑,又做了哪些準備?
第65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