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藝術攝影:袁宏書
紅磚世界72變
紅磚是台灣的傳統材料,早期也經常使用在不同的建築上面,不過紅磚也一度因為是否能承受台灣地震頻繁,沉寂一段時間,被視為是夕陽產業。
但是傳統的建材紅磚,也可以搖身一變,透過不同形式的建築運用,例如歷史、公共建築、宗教、學校、社區大樓以及庭園造景等,成為很棒的傳承。
不過要讓傳統紅磚千變萬化,需要有本事的高手,國內就有一個,平均年齡才二十五、六歲年輕人組成的紅磚團隊。他們各個都是曾經在紅磚競賽上,拿過獎牌的選手,有些人還是國手,代表台灣到國外舞台一較高下,身經百戰。
他們跟不同建材的結合,透過耐震工法及疊砌巧思,讓紅磚藝術之美以及它的獨特,經由一件又一件的作品呈現,延續台灣的紅磚文化。
第73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社福弱勢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記憶咖啡館
-
司法人權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社會住宅期中考–北部篇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人居日,我們將連續三週推出社會住宅系列報導,看看台灣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現況及挑戰。
為了解決高房價之下,弱勢及青年買不起房子的問題,內政部在106年提出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全國要在113年之前,興建12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這個八年的計畫到今年底為止剛好過一半,檢視六都目前興建的進度,既有加上新完工、興建中還有已決標的社會住宅總數,桃園、新北及高雄市,達成率都超過原本設定的目標,台北市也有88%,其次是台中市,台南市目前則是還沒有開始興建。
到底六都興建社會住宅的現況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我們先從寸土寸金、房價也最高的北部地區看起。
第66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
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黃政淵
青銀共事練習曲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婚姻平權系列報導:公投及格了嗎?文字:婁雅君攝影:黃政淵
公投蓋什麼
-
-
-
-
政治經濟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卓越大賞】車界帝寶專利戰 產業篇
賓士汽車原廠控告帝寶侵權一案,不但攸關消費者的權益,對產業也有極大衝擊。台灣的汽車售後維修零件業,通稱After Market,AM產業,也就是副廠零件生產,是台灣的隱形冠軍之一。AM產業每年出口額高達2000多億台幣,台灣許多龍頭供應商相當有競爭力,在全球市占率八成以上。
因此,賓士汽車原廠控告帝寶侵權一案,不但受到高度關注,更引發了台灣是否設立維修免責條款的爭議。而這個條文的修訂,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國際經貿、產業發展與消費者保護等諸多面向。
目前有維修免責條款的國家,有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等十多國。究竟台灣需不需要維修免責條款?條款的修訂又存在哪些問題?
第78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
-
體育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拔河這一課
-
社福弱勢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寵物保險 不保險?
-
2021-11-03食品安全
植物肉的是非題
近幾年,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的新話題。這些看起來和一般肉品沒有兩樣的植物肉,其實都是由植物性蛋白、油脂及蔬菜所組成的。許多名人推廣,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成了時尚代名詞。
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尤其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台灣的餐廳和超市也都能買到這些植物肉產品。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有什麼差異,又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確保健康需求?吃素真的能和救地球劃上等號嗎?
第72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深入瞭解聽到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你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是素料、是仿肉的拉絲感、還是逼真多汁的漢堡?
近幾年來,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話題,國際知名「植物肉」品牌,例如: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投資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以素食牛肉堡產品打響知名度的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根據亞洲人的飲食文化和烹調習慣研發的OmniPork新豬肉,現在在台灣的餐廳、網路商店或零售門市都能買到。
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還成了時尚代名詞。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其實,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除了融入中西式餐廳菜單,更推出冷凍料理包,在家就能享用新奇的植物肉。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素有何差異、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吃素真的能救地球嗎?
植物肉的味道、口感與色澤,愈來愈像真肉,擁有仿肉類肌纖維束的結構,但少了肉類的缺點。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指出關鍵就在油脂與膽固醇。他說明:「飽和的油脂會比較少,大家都知道動物性油脂很多都是飽和的。再來是膽固醇,肉會有膽固醇,但是植物沒有膽固醇,所以他會感覺到吃植物肉是比較健康的。」
植物肉的原料來自各種植物蛋白,種類與比例是關鍵。食品公司協理溫昭凱表示:「新一代的植物肉從來源方面就開始做調整,它的來源可能就是更精緻的分離蛋白、濃縮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甚至鷹嘴豆跟其他的植物蛋白類。」
植物蛋白本身沒有味道,有了仿肉的拉絲感之後,調味更是重點。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坦言:「植物肉裡面會有很多的添加,尤其是素食業裡面,過去可能管制沒那麼嚴,現在食安的問題,管制越來越嚴。」
人們的飲食除了填飽肚子,還有美味可口的期待,添加物的存在,是個兩難的議題。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直言:「所以就看消費者,他很害怕添加物,又不想吃肉,他就只能直接吃黃豆。」
色、香、味俱全的植物肉,讓吃素不再是一種犧牲和妥協,還能對環境友善。 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解釋:「畜產業會造成滿多碳排放的問題,植物肉可以彌補這一塊的缺失,可以讓環境更好,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而且是國際性的趨勢,植物肉不是取代動物肉,植物肉是多一項選擇。」
畜牧業需要大量天然資源,加上可預見的糧食危機,選擇植物肉真的與友善地球劃上等號嗎?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的想法是:「地球暖化也不能完全說就是畜牧業,完全吃植物地球就不暖化,我覺得不可行。現在養豬、養動物也可以很環保,有很多精準營養、少排放臭氣,畜牧業現在做這一塊做得非常的多。」
植物肉的質地與外觀,已與動物肉相差無幾,除了熱量較低,脂肪與蛋白質跟真肉相近,不過鈉含量卻明顯偏高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解釋這個現象:「用好的原料取代紅肉,非常健康,只是因為後面加了不該加的東西、太多的糖、油、鹽,為了要好吃等等,結果要健康反而不健康。那怎麼辦?要吸收營養學、健康意識之外,盡量少油少鹽,是最基本的原則。」
追求美味與保持身體健康經常是兩難的選擇,植物肉不含膽固醇的特性,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但大部分植物肉已經過度調味,它的營養價值高最主要還是回歸日常飲食的均衡搭配。
到2050年,全球的人口預計上看90億,肉類供應明顯跟不上人口成長,比爾蓋茲提出要解決非洲饑荒就要用植物蛋白的論點,是因為植物蛋白成本低,而且夠營養。
植物肉是食品加工技術成熟的產物,除了能增加一天三餐的飲食樂趣,在個人營養需求、逼真的仿肉口感、少吃肉以減少碳排放的環保訴求下,如何做到均衡飲食,兼顧食品的機能性與美味,符合「醫食同源」的概念:重視食物本質、建構健康又愉快的飲食日常,是你我都要思考的課題。 -
-
-
-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抗疫160天
從去年12月31日,疾管署針對武漢回台班機登機檢疫開始,台灣歷經160天的抗疫過程。同時深入幾個關鍵時刻,例如1月21日台灣有第一個確診病例,2月3日開始實施的口罩實名制,3月份湧現的歐美返台潮所帶來的防疫壓力,4月13日零確診後的挑戰,一直到6月7日全台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
因為有過去SARS的經驗、加上資源整合、資訊透明、善用資訊科技,最重要還有民眾的配合,台灣打了一場國際稱許的抗疫戰爭。但在整個過程中,也因為一開始對疾病症狀難以掌控、居家檢疫無法落實,出現好幾次社區感染的危機,全台有10個本土個案找不到感染源。
獨立特派員團隊帶大家看台灣是如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感染危機。我們的記者也採訪了幾個確診個案的親身經驗,看看這場世紀疫情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而面對未知何時反撲的疫情,台灣對於研發疫苗及快篩試劑,又做了哪些準備?
第65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
-
-
-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卓越大賞】醫院財報下的祕密
醫院財報下的祕密特別報導,深入探討在台灣健保制度下,醫院必須在醫德與營運的兩難中找到平衡的困境。一般人都會以為醫院賺的錢應該都來自醫務收入,但其實在台灣很特別,醫院最主要的盈餘是來自業外收入,像是醫院委外經營美食街和停車場所收的租金收入。
台灣的健保便宜,給付給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醫院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藥價差,而自費項目更是很大的重要財源。
醫院營利以藥養醫、以醫材養醫,這些都因為健保目前還是以論件計酬為主,醫院盈餘則必須要靠醫師多做業績,或者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來維持。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越來越辛苦的現象。
醫院的設立除了私立醫院以及社團法人醫院具營利性質,其他像公立醫院,還有財團法人醫院都是屬於非營利性質。醫療財團法人是由捐助人,捐助一筆財產,而其在捐贈以及醫院營運時已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必須具有公益性。
台灣醫療財團法人目前有53家,全台19間醫學中心,有14間是財團法人醫院。但是,醫改團體根據醫院歷年財報分析發現,台灣一些財團法人醫院與母企業集團的關係交易十分密切,有的透過承租的方式,有的是利用捐款,還有是去購買並持有母企業的股票,使一些財團法人醫院儼然成為財團的小金庫。
第78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政治經濟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石斑王國的挑戰
-
醫療公衛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疫苗的難題